
你可能认为加拿大突然“翻脸”是因为2023年的外交风波天天盈,但事实并非如此。走在2025年的多伦多街头,印地语招牌依然存在,旁遮普节奏偶尔从便利店门口飘出,但空气中那股“印度梦”的甜味早已散去。取而代之的是拒签信堆成山、黑工宿舍里泡面味混着汗水以及移民局突击检查时地板缝隙里抖落的假成绩单。

这场崩塌并非一夜之间发生,而是缓慢发酵的信任破产。从签证官开始皱眉到政策机器彻底踩下刹车,中间夹杂着几十万个体的挣扎、中介的贪婪,还有加拿大自己亲手打开又拼命想关上的潘多拉魔盒。曾经,加拿大把印度学生当作宝贝,纯粹因为国际学生学费高,是本地人的两倍、三倍甚至四倍。社区学院随便开个“酒店管理”或“网络安全速成班”,挂个教育部备案号,印度中介就能源源不断输送生源。

2023年,印度学生在加拿大国际生中占了42.7万,将近一半。多伦多、温哥华、卡尔加里、埃德蒙顿等城市都出现了印度超市、锡克教谒师所和印地语补习班。素里市印度裔人口占比飙升到37%,白人居民抱怨:“我孙子在公立学校,连英语课都被印地语文化日挤掉。”这不是排外,而是资源被压得喘不过气。

那时候没人管你读的是不是野鸡学院。只要交得起学费,拿得到学签,就能留下。毕业不重要,上课更不重要。重要的是——毕业就能拿开放式工签(PGWP),三年工签到手,永居申请就有戏。加拿大移民局心知肚明,但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高校靠国际生续命,地方政府靠消费拉动GDP,联邦政府靠移民数字撑“多元文化”门面。三方心照不宣,把留学变成一条移民流水线。印度中介看准了这个缝隙,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然而,当42万人变成42万张不确定的未来,“留学生”三个字不再代表知识追求,而成了身份跳板的代名词时,系统开始反噬。2025年,印度学生赴加拿大的学签拒签率冲到80%。每五个申请人中有四个被拒。学签批准数量从2023年巅峰直接砍掉9万份,暴跌71%。移民局查银行流水、语言成绩、录取院校是否真实授课,查得越来越狠。已经入境的学生更惨。2025年上半年,1891名印度留学生被强制驱逐,对比2019年全年625人的驱逐量,增幅超过三倍。

加拿大边境服务局内部数据显示,约4.7万名持有效学签的印度学生“失联”。他们不在学校注册,不在住址登记,移民局打电话没人接,上门查房只剩空床。这些人躲在地下室洗盘子,在建筑工地扛钢筋,在加油站值夜班,还有人排队申请难民,编造“因宗教信仰遭印度政府迫害”的故事。拉吉夫的例子不是个案。他试过上课,但一周20小时课程和两份12小时日结工根本没法兼顾,最终选了后者——至少能给家里寄钱。现在移民局查他“三个月未出勤”天天盈,直接发驱逐令。

这种“只赚钱、不消费、不上课、不融入”的状态彻底击碎了加拿大对国际生的原始期待。他们要的是能交学费、能消费、能留下、能贡献税收的人才,而不是临时劳工伪装成的学生。2023年,加拿大移民局爆出一个惊天丑闻:700名已在加拿大生活多年、有的甚至已工作、结婚、生子的印度学生,突然收到通知——“你的录取通知书系伪造,学签无效,限30日内离境。”这些人不是主动造假,是被中介坑了。他们交了10万、12万人民币中介费,拿到“多伦多某职业学院”的录取信,以为踏上移民正轨。结果学校根本没在加拿大教育部注册,教学楼是公寓,老师是中介雇的临时演员,课程表是PS的。

这条产业链在新德里的“留学一条街”早已公开化。中介老板叼着烟,直接报价:“语言成绩不够?我们有内部渠道改分。银行流水不足?我们帮你做三个月‘活期’。没高中毕业证?没问题,仿造一份,连校长签名都有模板。录取通知书?12万人民币,包‘真’学校,包签证过。”他们甚至教学生“如何失联”:“别住学校宿舍,别用真实地址注册银行卡,别去上课——万一被查,就说‘课程是线上’。”

加拿大移民局后来抽样调查发现,约40%的印度学生申请材料存在不同程度造假。信任就这样一点点被磨没了。加拿大自己才是这场乱象的始作俑者。早年为了吸引国际学生,加拿大留学政策宽松到离谱:三个月的美容课程,毕业能拿8个月工签;六个月的烹饪班,给一年工签;一年制文凭课程,直接给三年开放式工签。不管学校是否正规,不管课程是否实用,只要“毕业”,就能留。这等于明摆着告诉全世界:“来吧,留学是移民捷径。”

尤其对印度这种人口基数大、中产焦虑重、信息不对称严重的国家,诱惑力太大。野鸡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有些机构连教室都没有,租个写字楼房间,挂块牌子,雇两个印度裔“顾问”,就开始招生。他们不教学,只卖“入学资格”,一份录取通知书卖到3万加元。学生入境后,学校甚至不安排课程,只发个Zoom链接应付移民局抽查。加拿大各省教育监管部门对此长期放任,因为国际生学费是高校重要收入来源。BC省某社区学院2022年财报显示,78%的运营资金来自国际学生,其中印度生占90%。学校明知很多学生不来上课,但只要学费到账,就继续发在读证明。

直到失联率突破临界点,驱逐成本飙升,社会舆论反扑,联邦政府才不得不动手。2024年起,加拿大收紧DLI审核,关闭上千家不合规院校;2025年,直接对印度学生实施“高风险国家”审查标准,拒签率应声暴涨。说白了,加拿大亲手把留学政策做成提款机,结果发现提出来的不是钞票,是泥沙。

很多人把2023年特鲁多公开指控“印度政府特工在加拿大暗杀锡克教领袖”当作转折点,两国互相驱逐外交官,关系跌入冰点。但这只是加速器,不是发动机。真正让加拿大下决心“清算”的,是利益结构的彻底失衡。早年的印度留学生,是真的留学生。他们考雅思、攒学费、选名校,毕业后进科技公司、读研、创业。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哈佛商学院院长尼廷·诺里亚……这些名字撑起了“印度精英”的全球形象。可现在来的很多人,连基础英语都说不利索,目的只有一个:拿身份。他们不进实验室,不写论文,不参与校园活动,不上LinkedIn,不交本地朋友。每天算计的是:“这周能打多少小时黑工?”“下个月能寄多少钱回家?”“难民申请材料准备好了吗?”

加拿大发现,自己没收到预期中的智力红利,反而承担了低端劳动力过剩的代价。温哥华建筑工地,印度留学生挤占了本地青年的暑期工岗位;多伦多Uber司机里,三分之一是持学签的印度人;卡尔加里仓储物流中心,夜班几乎全是印度面孔。他们赚的钱大部分汇回印度,不在本地消费;生病不去医院,怕留记录;租房只找同胞合租,不接触主流社会。这种“经济抽离+社会隔离”的模式,让加拿大彻底失去耐心。这不是种族歧视,是资源错配的必然反弹。当42万人涌入一个3800万人口的国家,且绝大多数人目标不是“融入”而是“过渡”,系统一定会崩溃。
素里市是个典型样本。这个大温哥华地区的卫星城,过去二十年印度裔比例从12%飙到37%。超市货架上印地语标签压过英语,公交报站变成英语+旁遮普语双语,市政厅会议常有居民举牌抗议:“我们的孩子在学校被当成少数族裔!”公立高中里,印地语文化课程报名人数超过西班牙语——后者可是加拿大官方第二语言。优秀毕业生榜单上,72%是Singh、Kaur、Patel这类印度姓氏。本地白人家长焦虑:“不是我们排外,是感觉自己的孩子在自己国家成了‘外人’。”这种文化焦虑被政客迅速捕捉。BC省保守派议员多次在省议会质问:“政府是否评估过单一族群过度集中的社会风险?”联邦层面,移民部内部文件显示,2024年起已启动“国际学生地域分布调控机制”,限制特定地区学校招收单一国籍学生比例。
更现实的压力在住房。温哥华一居室月租1600加元是常态,而印度留学生偏好合租5-6人,人均300加元照样抢不到房。本地大学生被迫搬去远郊,通勤两小时。房东欢迎这种“高密度、高支付意愿”的租客,但社区整体居住质量直线下降。医疗系统也被波及。部分印度学生持学签却享受医保,感冒发烧就去急诊,占用了本该留给重症患者的资源。有护士私下抱怨:“他们不是不知道诊所更便宜,只是觉得‘反正免费,不用白不用’。”这些细节堆积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民意压力。政府再不行动,选票就要流失。
必须承认,今天的印度留学生和二十年前的根本不是一群人。上世纪90年代到2010年代初,能出国的印度人,多是高种姓、高学历、家庭有海外关系的精英。他们读工程、计算机、商科,目标明确:进硅谷,拿H-1B,定居美国或加拿大。他们语言好、专业强、适应快,是各国争抢的对象。可随着印度中产膨胀、中介产业成熟、社交媒体渲染“移民梦”,留学门槛被人为压低。现在来的很多学生,高中成绩勉强及格,英语靠中介“包装”,家庭年收入不到5000美元,却敢借高利贷凑3万加元学费。他们不是不知道风险,是赌“万一成了呢?”
这种转变,让加拿大对“印度学生”这个群体的整体评估彻底改变。移民局不再区分“谁是真的想读书”,而是把整个国籍列为高风险。这不是公平,但这是现实——当造假比例高到40%,系统只能用粗暴方式止损。更讽刺的是,真正有能力的印度学生反而受害。新德里IT工程师阿洛克,雅思7.5,有三年工作经验,申请多伦多大学硕士被拒。签证官批注:“无法确认申请材料真实性。”他苦笑:“我只是想读书,不是想移民。可现在,连诚实的人都被怀疑。”
加拿大不是孤例。这场对印度“伪留学”的清算,正在全球扩散。美国过去9个月吊销了6000份国际学生签证,其中绝大多数是印度人。国土安全部内部通报强调:“大量F-1签证持有者在OPT期间从事与专业无关的体力劳动,涉嫌签证欺诈。”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对“学生签证沦为工作签证跳板”的现象态度强硬,多次表态“要清理系统漏洞”。英国更直接。2025年学生签证发放量同比暴跌32%,印度学生减少超万人。内政部悄悄提高资金门槛,要求申请人证明“每月至少1334英镑生活费”,且必须存满28天——这一条直接卡掉大批靠短期借贷凑钱的学生。
澳大利亚看似温和,实则暗中设限。移民局未公开宣布政策变化,但内部已对印度六个邦(包括旁遮普、哈里亚纳、北方邦)的学生实施“加强审查”。签证处理时间从平均4周拉长到12周,拒签理由常写“对真实临时入境意图存疑”。这些国家其实心知肚明:印度留学生的“移民驱动型留学”模式,已经从个体选择演变为系统性风险。如果继续放任,高等教育将沦为身份贩卖市场,移民体系将被低端劳工挤占,真正的人才反而被淹没。他们不反对印度学生,反对的是“以留学为名、行移民之实”的操作。更反对的是——中介机构把国家政策漏洞变成提款机。
现在回头看,这场崩塌里没有赢家。印度学生输了,花了十几万,换来一张废纸或一段黑工岁月。中介也输了,新德里“留学一条街”十家关了七家,招牌蒙尘,老板转行卖手机。加拿大更输了,国际教育产业年收入直接腰斩,高校裁员,语言学校倒闭,连带影响租房、餐饮、交通多个行业。更麻烦的是声誉。“加拿大排外”的标签被贴得满天飞,连中国、越南、尼日利亚的诚实留学生也被波及,签证审核更严,入学门槛更高。最讽刺的是,那些真正想读书的人,反而成了最大受害者。他们没造假,没失联,按时上课,努力融入,却因为国籍被系统性怀疑。他们的努力,在40%的造假率面前显得如此无力。加拿大政府现在只能用最粗暴的方式“止损”:拒签、驱逐、关校、限流。明知伤及无辜,也别无选择。因为信任一旦碎了天天盈,就再也拼不回去。
悦来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